博宝艺术家 > 艺术家 > 张元干个人官网
销售作品
欣赏作品
浏览
23965
分享
577
粉丝
1812
+关注
更多
—  微信扫码 参与互动  —

张元干

张元干(1091~1160后)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徽宗时为太学上舍生。政和年间始入仕,可能担任县丞一类小官。他在政和至宣和年间已有诗名,与当时学士文人苏坚、汪藻、吕本中及向子等同游。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京,李纲任亲征行营使,征召张元干为属官。不久李纲被罢官,他也得罪去职。后复职任将作监丞。绍兴元年(1131)秦桧当权,他因不屑与佞同朝而辞官还乡,寓居于三山。绍兴八年,胡铨因上疏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被贬官,绍兴十二年又被削除官籍,遣谪新州,张元干作贺新郎词为胡铨送行,又曾赠词李纲,表示对他们的仰慕与同情,绍兴二十一年秦桧得知此事,借故将他交付大理司处置,除名为民。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张元干可能又从仕,但事迹不详。张元干积极主张抗金,认为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建炎感事》),坚决反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后期退居瓯闽,也一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的学问、品德很受当时人们的称许。张元干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很高。他特别推崇韩愈、杜甫,文章又受苏轼、黄庭坚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题跋具有苏、黄遗意。他曾向江西诗派诗人学习句法,很推许黄庭坚的点化金丹手段(《跋山谷诗稿》),重视活法,主张文章盖自造化窟中来,要求做到自然成文(《跋苏诏君赠王道士诗后》)。又反对因袭模仿,批评了追逐前贤步武间(《跋苏诏君楚语后》)的作风。他的创作正是以上文学主张的实践。他的诗不象江西诗派那样生硬、艰涩,如《建炎感事》、《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等,表现了愤世嫉邪的感情和爱国思想,现实性较强。张元干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词的创作。他冲破了词写离别相思、绮罗香泽的传统题材范围,把时代社会的重大主题纳入词中。象他写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等,都是很优秀的爱国词。他的词真实地记录了沦陷地区群盗纵横,逆胡猖獗、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的灾难,表现了对金人的深切仇恨和要斩楼兰三尺剑、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强烈愿望。底事中原尘涨,天意从来高难问,则是表达了对统治集团昏庸误国和屈辱投降政策的极大不满。他怀念北方,多次写到梦绕中原去(虞美人菊坡九日),老来长是清梦,宛在旧神州。(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他在词中还常常表示对于抗敌救国的坚强信心,如陇头泉中写道: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他的爱国词很受后人赞赏,尤其是送胡铨和寄李纲的两首贺新郎被称为压卷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这些词在题材和风格上对于后来辛弃疾爱国词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张元干还有一些伤飘泊、思往事和记游赏的抒情、写景词,寄托了他报国无路、壮志难酬,不得已而啸遨山林,寄情诗酒的牢骚与愤慨。如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水调歌头《追和》、兰陵王《春恨》及念奴娇《玩月》等,境界高远、空阔,情调豪迈、飘逸,显然是对李白诗、苏轼词的一种继承。所作小词,别具一格,如为人们所盛称的浣溪沙《别意》及临江仙《荼有感、踏莎行芳草平沙等,感情凄婉、细腻,语言明畅、清丽。《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与秦观、周邦彦可以肩随。毛晋也赞其词极妩秀之致可以与周邦彦、姜夔并列(《芦川词跋》)。张元干作品有《芦川归来集》10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本。其中收词3卷,180余首。又有双照楼影印宋本及《宋六十名家词》本《芦川词》。(邓魁英)--梦绕神州的词人张元幹在北宋与南宋之交充满尖锐激烈而复杂的民族矛盾斗争的年代,出现了一位令人瞩目的词人--张元幹。张元幹,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号芦川老人、芦川老隐。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正月初一,出生在山水秀丽的福建永福县(今永泰县)一个仕宦的家庭里。他的祖父、三位伯父和他的父亲都相继登进士而先后仕于朝,而且皆善于作诗。元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教养,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有志从前辈长者游。少年壮怀乐从军然而优裕的家庭生活并不都是平稳的。母亲早逝,三岁的弟弟又遭夭折,连续的不幸使他幼小的心灵里承受着无比的伤痛。十四、五岁时,元幹跟着父亲来到河北官廨。每当父亲与客人作诗唱和时,少年元幹非常专心地静听着。有时与座客赓唱,仿佛是随口吟咏,但辞藻可观,引起了客人的惊讶、赞赏。不久,元幹又随父来到繁华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来入太学,为太学上舍生。在这所最高学府里,他刻苦攻读,学业和诗词创作,都大有长进。徽宗大观四年(1110),二十岁的元幹又到江西南昌。这个时候,江西诗派的洪刍、吕本中等九人,组成诗社饮酒赋诗作乐,年方弱冠的元幹亦获攘臂其间。广泛的社交和创作的才华,使青年时代的元幹崭露头角。政和二年(1112)的春天,他在汴京所写的《菩萨蛮》(政和壬辰东都作)以及稍后作《风流子》(政和年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以清丽妩秀的韵致,显示出早年词作的格调,赢得了人们的称诵。南宋周必大说他在政和宣和间已有能乐府声(见《益公题跋》)。不过,他少年时的壮志抱负在于慷慨议政、谈笑从军,而轻视那些仅工辞赋的雕虫小技。这种意绪在他后来所写的《陇头泉》词里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谈笑从军。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但是北宋末年的腐败朝政,昏暗的政治环境使他的壮志得不到伸展。元幹涉足官场以后,一直沉沦于下僚,以致不能详其官职。欲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宣和七年十一月,北方女真族统治者率领大军分两路向赵宋王朝进犯。十二月,东路的金兵攻下中山府(今河北定县)。昏聩无能的宋徽宗不知所措,匆忙地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渡过黄河,直逼东京。朝廷上下,惊恐万状,徽宗仓皇出走,有的朝臣弃官而逃,宰执主张钦宗暂避敌锋,借口溜走。在这国事危难之际,李纲力谏主战,钦宗勉强决策固守,并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这时年已三十六岁的元幹毅然投奔李纲的幕府,充任他的僚属,跟随李纲参加了保卫汴京的激烈战斗。在金兵攻城的危急时刻,他和李纲一样,寐不解衣,餐每辍哺,身先士卒,冒着如雨的箭矢,奋不顾身地登城协助李纲指挥作战。金兵死伤数千人,提出了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退兵的条件。元幹和李纲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然而由于钦宗昏庸,答应献出三镇,金兵乃乘势后退。金兵北退后,朝廷又置边事于不问。不久,又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罢免了李纲的职务,元幹也在同时获罪。张元幹遭贬后,离开京都,沿着水路飘泊南下。靖康元年冬天,他流落在淮水之上,听到汴京失陷的消息,哀痛与悲愤交织在一组用血泪凝成的《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的诗篇里,形象深刻地反映了靖康之难的悲剧性的史实。他热切希望抗战雪耻,然而自身的处境又使他的心中感到悲凉。他由淮水经建业(今南京)辗转飘泊,在靖康二年(1127)春天,到达临安,寓居在杭州西湖之滨。这一年的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南宋王朝,改元建炎。宋高宗赵构起用抗战声望最高的李纲为宰相,但他所信任的仍然是小朝廷中的投降派。因此,李纲仅仅做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罢免了。元幹对李纲的罢相既感到愤怒,同时又产生深切的忧虑。在他看来,李纲的进退在动乱不定的年代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尽管他想把一腔热血献给恢复事业:上复九庙仇,下宽四民苦。然而胸中有成奏,无路不容吐(见《和韵奉酬王原父集福山之什》)。报国无路的痛苦,深深地挫伤了他的心灵。不过他对南宋朝廷还是寄予着中兴的期望。但是,南宋小朝廷不仅没有振兴的气象,相反地在这年八月,遣使向金人求和。然而金统治者毫不理睬,继续出兵南下,一连攻下杭州、越州、明州等地。南宋君臣闻风逃窜,高宗逃到定海登舟,飘泊海上避难。是年秋天,张元幹在湖州(今浙江吴兴)避乱。他乘舟在烟波迷茫的水面上,迎着秋风凄雨,忆及往事,满腔悲愤,喷薄而出,情不自禁地奋笔写下一首《石州》(己酉秋吴兴舟中作):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官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清陈廷焯称这首词忠爱根于血性,勃不可遏(见《词则放歌集》卷一)。词中欲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豪迈气概,唱出了时代最强的声音。绍兴元年(1131),元幹不仅对南宋君臣闻风而逃的可耻行径表示愤慨,而且对自己主战获罪而又遭卖屋金的流言,深感愤然难平。他在《家公生朝》中写道:与其蹈危机而涉世,曷若躬苦节以力田。朝政腐败的现实,内心矛盾的痛楚,使他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里。明毛晋《芦川词跋》说他不屑与奸佞同朝,飘然挂冠。绍兴元年,他脱离了污浊的官场,从此在家乡过着闲居的生活。梦绕神州路张元幹回乡后寓居在福州。他的内心深处仍然系念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渴望南宋朝廷收复中原。小隐故山今去好,中原遗恨几时休(《次韵陈德用明府赠别之什》)。他把积郁心胸的爱国悲愤倾注到文学创作里,正如蔡戡在《芦川居士词序》中说:其忧国爱君之心,愤世嫉邪之气,问寓于歌咏。念念不忘中原的情思通过诗词充分地宣泄出来:西窗一夜潇潇雨,梦绕中原去(《虞美人》),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水调歌头》)等,就是这种心境的动人写照。元幹挂冠归里后,交游的大多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如李纲、张浚、吕本中、叶梦得、胡铨、李弥逊等人。绍兴十年,李纲在福州病逝,元幹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了《挽少师相国李公五首》及《追荐李丞相设斋疏》等诗文,以寄托自己深切的哀思。两年后,权奸秦桧又指使他的爪牙诬陷胡铨,把他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那时秦桧当国,气焰熏天,一时士大夫畏罪钳舌,莫敢与立谈(岳珂《桯史》)。即使是胡铨的平生亲党,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蔡戡《芦川居士词序》)。然而寓居福州的张元幹不顾个人的安危,在绍兴十二年七月初一日,为挚友胡铨饯别送行。夜已深沉,疏星淡月,他们还在促膝长谈。在这特殊的离别场合,元幹把填膺悲愤和战斗友情融入了《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梦绕神州路。帐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销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抒发抑塞磊落之气,音调激越悲壮,深刻地反映了民族灾难深重的现实,是词人爱国主义思想的结晶。扫去胸中冰炭,痛饮读《离骚》元幹在赋闲二十多年的自在生活中,足迹大都在福州一带。他时常和友人登山临海,吟咏酬唱,以排遣心中的郁闷。绍兴二十一年(1151),一场灾祸降临。阴险狠毒的秦桧知道元幹作词送给胡铨,于是把他逮捕至临安审讯。因为元幹挂冠已久,只得以它事追赴大理削籍(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对于这种无端的迫害,元幹心中感到无比愤慨,这件冤案给他的心灵留下一道伤痕,蒙上一层阴影。元幹出狱后,又来到苏州,在皓月当空的中秋,元幹登上虎丘,四顾茫茫,百感交集,一种游子思归的意绪倾注入他的词篇《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此夜此生长好,明月明年何处归兴在南州。然而他归期难定,依旧浪迹江湖之上,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左右,白发苍颜的元幹又重来临安。他在《跋江天暮雨图》中说:刘质夫建炎初与余别于云间(今松江),今乃相遇临安官舍。回首垂三十年矣。元幹滞留临安,羁寓西湖之上,不仅与幸存的旧友刘质夫相遇,而且结识了年轻的周德友、张孝祥等人,并为周德友所藏苏养直诗帖题《跋尾六篇》。此后数年,他又在吴越一带漫游。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已六十七岁的老人还举杖登上垂虹桥,依栏远眺,感慨万千,不禁吟唱出洗尽人间尘土,扫去胸中冰炭,痛饮读《离骚》(《水调歌头丁丑春,与钟离少翁、张元鉴登垂虹》)的沉郁悲凉的词句。这年夏天,他又漫游浙江嘉兴。两年后的中秋,他再到吴江,旧地重游,那已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所以他在《上乎江陈侍郎十绝》的小序中深情地说:辛亥休官,忽忽二十九载,行年七十矣。此后的行踪就不能确知了,也不知卒于何年何地大概是客死异乡了。梦绕神州的一代爱国词人,怀着中原未复的遗恨悄悄地离开了人间。他充满爱国精神的壮丽词篇,却长久地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返回顶部